混凝土防腐保護有一種產品叫做硅烷浸漬劑,具有較強的抗氯離子、耐水、耐候、滲透性,那么混凝土的腐蝕是如何發生的呢?
混凝土結構是重要的工程設施,但每年因腐蝕導致的損失相當巨大?;炷聊途眯匝芯渴顷P系到我國長期穩定發展的重要問題,提高混凝土建筑結構的使用壽命成為節約資源的重要途徑。
據統計,30%的腐蝕損失如果采用防腐蝕新材料、新技術、新工藝和有效的防腐蝕措施是可以避免的。
混凝土受環境的物理、化學、生物侵蝕作用,從而導致混凝土機構劣化和使用壽命縮短,主要影響因素包括:氯離子腐蝕、鋼筋銹蝕、凍融循環、碳化作用、堿骨料反應和表面生物侵蝕。
氯離子是鋼筋銹蝕的重要加速劑,破壞鋼筋鈍化膜,氯離子溶液的侵入作用,使鋼筋氧化,Fe體積增加2.5倍。氯離子腐蝕環境分布在海洋環境、除冰鹽腐蝕、鹽湖環境和西北鹽漬地帶。
由碳化作用、酸雨侵蝕和汽車尾氣污染等因素會使混凝土呈中性化。保持鋼筋鈍化最低PH=9.5,碳化后PH<9,混凝土中性化是鋼筋銹蝕不可避免,而酸雨和汽車尾氣的危害比碳化更嚴重。
眼淚腐蝕作用引起混凝土體積膨脹、開裂、破壞,發生后很難阻止,不易修補和挽救。我國西南和西北地區的地下水和土壤中硫酸根離子含量高,更應引起重視。
南方氣候具有高溫高濕特點,混凝土表面生物侵蝕是機構破壞的主要原因之一。不僅影響外觀,微生物帶來的酸性環境也造成了破壞,產生的生物酸會混凝土表面污損、表層疏松、砂漿脫落、骨料外露,甚至產生開裂和鋼筋銹蝕。
從長遠角度看,混凝土的可穿透性或滲水性是唯 一與耐久性直接相關的特征,只要防止水的進入,鋼筋銹蝕、骨料反應和凍融循環破壞根本就不會發生。液態水是眾多混凝土破壞因素的載體。前面所說的混凝土破壞過程都與液態水的存在直接相關。所以,采用適當的防水措施將避免上述破壞的發生。